弘法禅修
觉苑讲堂
答疑解惑
文化教育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短期出家
佛七共修
禅七共修
您当前所在位置为:首页 > 弘法禅修 >
<幸福人生:培福、更要惜福——上梵下果法师>
  

幸福人生:培福、更要惜福

——上梵下果法师

 

87日上午,来自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梵果法师为梵华精舍第二期佛教文化与生活夏令营营员们进行了一场题为“幸福人生”的开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福”、佛法里面的“福” 、生活中如何“培福”、培福更要惜福四个方面向营员们讲解了什么是幸福人生,并指引营员们们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

(上梵下果法师开示)

在课程初始,梵果法师引用《书经》里的一句话“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来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福”:长寿即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即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即身体健康而且心地安宁;好德即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即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在列举了五福之后,梵果法师提出传统文化中“福”的三重意义:第一,“福”并非是某个固定的实体。第二,“福”是相对的。第三,“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讲完传统文化中的“福”后,梵果法师向大家介绍了佛法中对“福”的理解。他说:“‘福’是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才是真福,清净心多安乐!”而后他向营员们解释了世间福业和出世间福业,前者指希求于世间现生善报而做种种善行,后者指心无所求随性而修善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种福田:第一,受恭敬之佛法僧宝等,称为敬田(功德福田);第二,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第三、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

 

在了解什么是“福”之后,梵果法师提醒营员们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的问题,即生活中如何“培福”,他引用了《十六观经》的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而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行教导我们如何做好一个人,从而达到孝、敬、慈、善。接着梵果法师具体解释了四行的含义:

 

第一,孝养父母。梵果法师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的典游“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于是和营员们得出孝不等于养的结论。更进一步,他向营员们提出了孝养父母需做的日常功课:一要听取父母的话,二要管制自己的口舌,三要供应父母日常所需,四要尽本分,五要慎交友,六要多陪伴父母,七要将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八要珍惜父母给予的任何东西。

 

第二,奉事师长。法师强调了尊师重道完全在于“敬”字,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求学,去求道。具体在行动上要从三方面体现: 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礼仪行事。

 

第三,慈心不杀。法师解释“断一切有情之生命,名杀生。杀害众生生命,亦伤己慈悲心,故佛制不杀生戒。”他还总结了生活中杀生的具体表现:第一,基于饮食习惯,比如日常肉食。第二,基于生活卫生习惯,比如居家做卫生杀蟑螂之类的事。第三,基于满足扭曲心理,比如各种虐杀小动物以取乐。他提醒营员们从不杀生开始做起,然后逐渐做到护生乃至放生 

 

第四,修十善业。“业”是指身口意的造作(业因)以及身口意造作所形成的结果(业果)。业分为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接着梵果法师讲解了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两舌、妄语、恶口、绮语、贪、嗔、痴。十止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行善:放生、布施、梵行、和合语、诚实语、柔软语、质直语、喜舍、慈悲、智慧。

 

 

在最后一部分,梵果法师告诫营员们“培福,更要惜福!”。接着他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惜福。

 

第一,平等客观地看待幸福与不幸。他跟营员们讲,顺境和逆境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习惯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习惯春夏秋冬的自然更替那样。那么,当不同境界现前时,能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顺境不喜、逆境不忧的洒脱,这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才具足的情怀。

 

第二,要理解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即老子讲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因为执著于某一点,得失之间,才会因此感觉自己有福气或是没有福气。所以我们要学习《淮南子·人间》中的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三,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使幸福更幸福。法师指出藉由痛苦体验的对比,就能感觉到快乐的可贵;藉由逆境的磨炼,就能够体会顺境的可贵,长期处于顺境的人,很难对现状生起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偶尔的痛苦可以使幸福变得更幸福。就像大病过后,会使人们对健康格外在意;经历饥饿,会使人们对饱足格外珍惜。

 

第四,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人类痛苦有身苦与心苦两大类。身体的疲惫,充足的饮食、睡眠就能解决;思想带来的精神疲惫,常常使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心理的痛苦和疾病使人不堪重负;复杂的思想,则使人滋生种种烦恼妄想。珍惜现在的福报,让生活变得简单,使思想变得单纯,这样才能过得轻松、自在。

 

第五,知足。梵果法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不去渴望拥有,也不去害怕失去,幸福,便是拂面而来的清风。”所以当自己觉得幸福时,才是幸福的。如果自己不觉得幸福,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无法感到满足,也无法因此生起幸福感。

 

在课程结束时,梵果法师送给营员们的一段话:“实际的修行中,只凭单纯的佛法认知是不够的,有了正确的认知,然后在事相上历事练心,不断地巩固增长自己的道心。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福的人,也让自己的福报真正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此闻法功德,祈愿大家:吉祥常随、福气多多……”

 

最后,营员代表向梵果法师敬献鲜花,表达感恩之情。

 

                                                     图:贾玉峰  文:徐军

 

 


Copyright 2012 版权所有 河北省霸州市梵华精舍
电话:0316-7271328 传真:0316-7271328
手机:13343162664
冀ICP备12010246号 邮编:065700 技术支持:联通广告
地址:河北省霸州市益津北路39号(霸州市佛教协会)(106国道东侧,茗汤温泉度假村北,霸州市人民法院斜对面,津保铁道桥南侧路东)
微信公众平台:fanhuatemple

梵华精舍对公账号信息:
开户行:中国银行霸州支行
收款人:霸州市梵华精舍
账  号:101892149798
咨询人:(藏华师父)13343162664
客  堂:0316-7271328

网站管理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