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禅修
觉苑讲堂
答疑解惑
文化教育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短期出家
佛七共修
禅七共修
您当前所在位置为:首页 > 弘法禅修 >
<佛教对现实生活的价值——上梵下华法师>
   

佛教对现实生活的价值

——上梵下华法师

 

88日上午,梵华精舍住持上梵下华法师为第二届夏令营营员举行了题为“佛教对现实生活的价值”的开示。

在正式讲课之前,梵华法师首先带领营员们念诵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之后法师向营员们讲解了这四句武则天当年在华严经翻译圆满完成后题写的开经偈,重点从“受持”两个字出发,教导营员们学佛要真真正正下工夫,“受”就是有受用,“持”就是拿的意思,是要学进去,变成自己的,同时也有持戒的意思。接着法师从武则天讲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向营员们讲解了《魏书·释老志》的相关内容,并讲解了汉明帝感梦求法、鸠摩罗什译经三百卷、洛阳白马寺建立、东晋慧远传播净土宗等佛教重要历史事件。法师强调作为学佛的人,要懂得饮水思源,懂得感恩像鸠摩罗什、道安这样为我们翻译佛经、求法忘驱、弘法利生的高僧大德。

之后法师请营员们就精舍里悬挂张贴的“佛语三十句”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一位营员向法师请教“六和敬”的真谛。梵华法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六和敬”,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合同均,接着用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佛教是如何利用这六和来管理发展僧团的。比如“戒和同修”,法师首先提问大家佛家的根本五戒是什么,在座营员齐声回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然后法师为大家一一讲解这五戒的意义,讲到“不饮酒”的时候,他问大家:“以前饮过酒的人请举手。”,不少人都举起手来,还有一些人似乎愧于承认,于是法师提醒大家:“饮过酒的都举手了吗?你们看我都举手了,你们还不举吗?”于是又有不少人举手,然后法师又问:“现在不饮酒的人请举手。”这时举手的人就少了很多,于是法师开始向大家讲饮酒的种种害处。

图为营员在“佛语30句"踊跃互动中

第二位营员向法师请教《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中一句“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中“无见”和“有见”的真、俗二谛。法师从一切法皆是方便说的层面来解释无见,而一切法又强调我们对于佛法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只站在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认识,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提供了一种双重否定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佛法和周围的世界,对于“无见”和“有见”也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若是执着其中的分别,反而成了真正的“无见”,即没有了解佛法的真谛。

第三位营员提出的是对于《大乘理趣经》中“诸法非因生,亦非无因生,虚妄分别有,是故说唯心”一句该如何理解的问题。而法师则进一步向营员们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疑问:“‘万法皆空,唯因不空’,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不是法吗?”于是法师首先提示营员们要从世俗传法的“俗谛”和圣人智慧的“真谛”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这些问题,有些经文是为了方便说而写的“俗谛”,有些经文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懂的“真谛”。这里的“诸法非因生,亦非无因生”就是从“真谛”或者说“圣谛”的层面来说明诸法的本质,而这里依然要从心经中双重否定的思想方法来理解这句话,而后两句则是进一步强调了我们不能有“虚妄分别心”,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从而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由于时间非常有限,而营员们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做早课,上午课程也很累,所以课堂交流互动的环节在三个问题之后就结束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课间休息后,梵华法师带领所有营员齐唱《三宝歌》,帮助大家振奋精神,营员们反映十分良好。


Copyright 2012 版权所有 河北省霸州市梵华精舍
电话:0316-7271328 传真:0316-7271328
手机:13343162664
冀ICP备12010246号 邮编:065700 技术支持:联通广告
地址:河北省霸州市益津北路39号(霸州市佛教协会)(106国道东侧,茗汤温泉度假村北,霸州市人民法院斜对面,津保铁道桥南侧路东)
微信公众平台:fanhuatemple

梵华精舍对公账号信息:
开户行:中国银行霸州支行
收款人:霸州市梵华精舍
账  号:101892149798
咨询人:(藏华师父)13343162664
客  堂:0316-7271328

网站管理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