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精舍第四届“佛教文化与生活”大学生夏令营讲座(3)
复旦大学赵嘉福教授讲座:古籍保护与修复
【编者按】赵嘉福先生,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华古籍修复技术首席特聘教授。17岁从事古籍的保护和修复,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对古籍的修复以及浮雕,篆刻,拓版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擅长苏拓,墨拓。
梵华法师向营员们介绍讲座嘉宾
2015年8月2日下午一点半,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华古籍修复技术首席特聘教授赵嘉福莅临梵华精舍,作为第四届“佛教文化与生活”大学生公益夏令营讲座嘉宾,就中国古籍如何保护和修复,为营员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讲。
赵嘉福教授在为营员们授课
年逾古稀的赵教授在台上笑容可掬,讲话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谦虚的介绍自己只是个初中生,这辈子只是跟着自己的师父安心工作,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机缘巧合才有机会进了大学课堂给大家指导学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四大发明以及文学艺术、天文术数彰显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还在深深的影响着当今的生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没有中断,延续至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赵嘉福教授向营员们展示古籍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书典籍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历朝历代均编撰大量史书,留存的古籍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世界少有。
赵教授向营员们展示碑刻拓片
古籍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少古籍难免出现人为破损或自然老化,古籍保护和修复就变得非常必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5000多万册,而古籍保护和修复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五年前全国从事古籍保护人员仅十几人,近年党和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去年增至500人,其中专职人员近100人,与古籍保护实际需求相比,当前人员还远远不够。
赵嘉福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古籍
赵教授亲自为营员们演示古籍修复,把古籍拆成散页发给每位营员,当场制作粘贴用的浆糊,为营员们示范修复的具体步骤,耐心指导营员们的每个动作。营员们围着赵教授认真的观摩,按照赵教授演示的工艺,全神关注,一板一眼修补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籍书页,延续古籍的生命,传承古人的智慧。
演示古籍拆解
演示制作浆糊
演示古籍修复
指导营员修复古籍
营员们聚精会神的体验古籍修复
赵教授在讲座中对营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国历史文化,重视古籍的保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籍修复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做出贡献。
撰稿:赵颖 摄影:魏红英 苗青 袁振胜 贾伟 |